此物最相思(1 / 2)
第七十七章此物最相思
许致远一行人来到L市下面的J县,去山上拍摄,要住一段时间。
为了节省经费,大刘请系里出面,和当地政府沟通,被安排住到几个老乡家里。
一连几天,清晨上山,中午在山上吃点干粮,到太阳落山才下山。许致远在山里长大,小时候就经常在山里戏耍,走惯了山路。从奶奶家回到城里,上山就越来越少了,好在他平时喜欢锻炼,体力不错,虽然每天翻山过岭,倒还好,除了脚底磨几个泡,倒也没有如其他几个懒汉一样,叫苦连天。
大家虽然抱怨大刘催得紧,干起活来,却也没有一个人松懈。
山上有棵古树,已有几百年历史,大刘想要拍出落日余晖,古树苍山的意境来,就得在山上等到傍晚。现在太阳刚刚偏西,还有一段时间,大伙儿有的坐在石头上休息,有的东瞅瞅,西看看,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许致远在山上随意溜达,目光被一片鲜艳的红色吸引住了。他走进细看,星星点点的是一些红色的豆子。他看了一会儿,没有能认出这是什么野果。折了一枝,拿回去给大家看。
“这是什么东西?还挺可爱的。”
“可以吃吗?”
“看着硬硬的,估计吃不了。”
“是红豆!我以前见过。”
听说是红豆,许致远又拿在手里细细看了一会,回头又去采了几枝,放在包里。
拍好了视频和照片,老刘带着他的小兵们,踏着暮色下山。
许致远和一个男生住在一位老伯家里。老伯人很热心,儿女大了,平时不在家中住。老两口守着一群鸡鸭鹅狗,忙忙碌碌的,一静下来,颇有点寂寥。许致远他们来了,老人家打心眼儿里高兴。把他们俩当作自己家孩子一样,早早做好饭,晚上又是烧热水,又是拿点心,把两个大男孩照顾得无微不至。
晚饭后,许致远在院子外闲逛,月光雪亮,只听溪水淙淙,竹林沙沙,偶尔有不知名的虫子在弹唱,更添秋韵。记得某人曾笑着说,月光和笛声最配。他踱回房间,从包里取出笛子,走到人迹渐少的一座木桥畔,对着一溪明月,悠悠吹了起来。笛声清亮,一如记忆中某人浅笑的眼睛。
许致远小的时候,听一位老师吹笛子。老师姓葛,四五十岁年纪,极温厚和蔼的一个“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他无所不能,最最让人佩服的,是吹得好笛子。有时把孩子们带到学校旁边小河畔,大家团团围着坐,老师吹大家喜爱的儿歌,一群孩子声音嘹亮地唱,引得过路人驻足倾听。许致远年纪虽小,放学后,看老师有时临风而立,独自一人吹着笛子,心里觉得有点孤独,更多的却觉得老师潇洒出尘,颇像传说中的神仙,虽然他并不知道神仙长什么样,但就是觉得,应该是老师这样。后来他知道了一个词,看了86版的《西游记》,看到菩提老祖,想到葛老师,才知道,这就是仙风道骨。借着一次机会,不善言辞的他红着脸请老师教他吹笛子。葛老师笑着摸摸他的小脑瓜:“好,每天放学后学半小时。”
第二天,许致远盼到放学,盼到学校的喧闹渐渐远去,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小鸟在叽叽喳喳飞回巢。葛老师果然在一簇开得正盛的月季花旁等着。他递给许致远一只短笛:“我自己做的,将就着用。”
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时间却飞一样地一刻也不停留……
许致远喜欢吹笛子,也有好几支笛子,如今手中这支紫竹的,是生日时奶奶给的。拿给老师看,老师笑着夸赞:“这笛子声音好,一定是人家做了留着自己用的,不会舍得卖,没想到到了你的手里,好好练。”
除了小学的联欢会,长大后,许致远很少在人前吹笛子。但他无论去哪里,总喜欢把这支笛子放在行囊中,不为别的,只为自娱,直到后来遇到了慕青。慕青喜欢听许致远吹笛子。去玉湖公园玩,在老枫树下,他靠着老枫树,她靠着他,听笛声飘过湖面,飘过如火的枫树林。在学校桃林旁,两人并肩坐在小土丘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笛声悠扬,慕青笑着说,好像跟随着笛声来到了桃花源,他的笛声让她心安……
笛声渐歇,秋风送来蛙声与稻香。要是慕青在这里,一定会贪恋这月色,不肯睡去。许致远心里想着,不觉拨通了慕青的电话。
“你今天又去爬山了吗?有没有遇到小松鼠啊?”
“松鼠没遇到,倒是见到了几株挺别致的东西。”
“什么?”
“一种植物,王维诗中出现过。”
“我想想……山上,王维……莫非是红豆?”
“哈哈,是红豆。很好看,不知是不是王维诗中说的那种,不过红艳艳的,玲珑可爱。”
“真的?我一直想看看红豆长什么样,你拍照了吗?回来发给我看看。”
“我折了几枝,回去时候拿给你看。”
“好呀!要是能种上几棵,做成小盆景,一定更好玩。”某人种花的瘾又犯了,开始得陇望蜀。
“回去拿这红豆当种子,看能不能发芽。”
“好!”
叮嘱了慕青几句,就被慕青催着挂电话了:“老大喊我去买吃的,拜拜啦!”声音无比欢脱,哪有一丝一毫的恋恋惆怅?
“……”昨天好像还不是这样的,才一天,就又不喜欢接电话了?许致远有点郁闷。其实这也不能怪慕青,谁叫她自我疗愈能力超强呢?磕了碰了,过几天就好了。上火了,脸上长个小痘痘,不管不问,几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想到连相思也能治愈得这么快。昨天还长吁短叹,想念某人想得难以入眠,一觉醒来,许致远就好像是远古时代的人了,早就远得快要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