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背叛?(2 / 2)
“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这姑娘还唱起来了。
寝室就只剩下顾小瑾和李木子两个人了,但所幸顾小瑾现在很闲。除了隔一天去上次专业课,不是跟着李木子到处晃悠,就是窝在小园子听相声,偶尔遇着德云社休息,就会拉着张云雷跑去梨园剧场听一整天的戏。
顾小瑾现在唯一的乐趣就是吐槽张云雷的头发,她发现他真的特别爱捯饬。张云雷每次被她说的恼羞成怒了,就爱揪她的鼻子。
在寝室,顾小瑾都会忍不住和李木子说上两句张云雷的头发。
李木子很是嫌弃张云雷的头发,“我就特烦他那头黄毛,还变过去,变过来的。”
顾小瑾听九郎有次和她抱怨过,说李木子只要看到张云雷换一次发型,就会揪着他的那几戳毛儿,警告他,要是他要敢和张云雷一样乱折腾,她就把他头上那堆全给剃了。
这件事可是让顾小瑾笑了整整一个星期,没事儿就在张云雷面前提。起初他还要怼几句,后来就当听不见。
顾小瑾过了段悠闲日子,就被事情找上门了。一个大四的导演系的师哥——李承安。就来找到顾小瑾,希望能邀个电影剧本。本来顾小瑾嫌麻烦,受邀写剧本是最让编剧头疼的。导演会指定题材,指定故事人物和情节,不满意还要删改。类似小说改成剧本,有些不懂编剧的人就觉得这有什么难得,其实这比有时候让他们再写本出来都难。
那个李承安见顾小瑾想拒绝,又说:“那个师妹,我只是有个大体的题材,其他的你随意发挥。”
顾小瑾听着还比较靠谱,“什么题材?”
李承安从怀里掏出个小戏园子的相片,“传承,京剧。”
“好!”顾小瑾几乎没有犹豫,这是她一直在构思的主题。
两人沟通了下预算,很快就敲定下剧本的幅度,约定三个月后交稿。
于是,顾小瑾开始往戏园子跑,从北京到天津,去过不少剧场。还通过张云雷认识了陶阳,那个京剧神童。也找了自己的老师,拜托韩教授帮忙搭桥,去认识了很多京剧名家,去给他们做采访。整整两个月,顾小瑾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八个人。
眼看着已经快临近年关了,离交稿还有一个月,顾小瑾直接回了苏州。跟着自家小姨,在江南的各大昆曲馆里混了一个星期。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里,开始闭关做最后的改稿。连过年,也没有离开家,累了就在院子里走走。
家里的亲戚们都被吓到了,连忙劝顾父顾母,赶紧让孩子换个专业吧,这么下去可不得了。
最后,顾小瑾在最后一天完成了所有的修改,将完整的剧本用电子邮箱发给了李承安。顾小瑾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呼出一口长长的气,扭扭脖子。天哪,总算是完稿了。
李承安收到剧本就开始迫不及待的开始读起来,读着读着,他有些疑惑了,他本以为顾小瑾会写一个关于上一辈儿或者是过去清末年间的故事,毕竟那个是京剧最鼎盛的时期。结果这个故事却发生在现在,三个年轻的孩子身上。
一共是三个主人公,一个是小学都没上过的京城梨园世家弟子,一个是出生在江南的中国最高学府学霸,一个是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塞北酒吧驻唱。三人因为一个比赛相互认识了,然后三人为了完成比赛,相互冲撞,相互融合。三个人从烟雨江南到荒芜塞北,音乐成了他们彼此的联系。三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和老一辈的戏曲家们,对于京剧有不同的理解。在很多人看来已经落寞的国粹,却又在这群孩子心里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
李承安被整个剧本对京剧的深透认识所震撼。没有荒诞笑言,有的只是对社会深刻的剖析、对京剧传承的客观认知。李承安很难想象,这个剧本出自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之手。他敢保证,只要整个剧组全身心投入,这个作品拿出去参赛是没问题的。
不仅李承安,就连韩慧茹也被这个剧本惊艳到了,“小瑾,你的创作构思是源于什么?”
顾小瑾不好意思的笑,说:“因为一个我喜欢的人。”
因为他,她才喜欢上戏曲,而故事里的每个主人公都是她眼里的他。
其实所有的惊艳,都是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