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科举出仕(士) > 第 57 章

第 57 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后的两三天时间里,来黎家道贺的人络绎不绝, 黎池就专心地招待前来道贺的客人。

三天时间过后, 在族学先生、族长和族老们的约束下, 村里族人们也就不去登门打扰黎池备考了。

之后即使有县里或其他地方的人, 前来登门道贺结个善缘,黎池也是能避则避,或是让家中的几个堂哥去接待。

黎池虽然看重人脉资源, 平时也总是笑脸迎人, 轻易不与人结怨, 但他却知道事情轻重。

与会试和殿试相比,花时间去亲自接待几个前来恭贺或说巴结的人,得不偿失。而且像这样巴上来结个善缘的人, 也不会因为他没有亲自接待他们, 对他产生怨怼或对他产生威胁。

黎池沉浸到备考中去。

每天早上起来做些运动, 锻炼身体。早饭后, 就开始抄写赵俭送他的那一匣子书。

黎池选择抄书,一是为了背诵并理解,这与出声诵读的作用差不多。二是为了练习出一种不同于他惯写的笔迹, 这不是多难的事。

彻底另创一种字体不容易,但黎池只是想要区分并遮掩一下他平时的笔迹,这不是多难的事, 只是要练到手熟而已。

午饭过后,黎池就作一篇策问或写一首诗,用来保持做题的敏感度和熟练度, 确保会试之前不手生。

晚上入睡之前,黎池必须回想并总结过白天所学,才会安心睡下。

黎池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考开年之后的会试中去,家里其他人也不去打扰他。

不过在黎池备考之外,家里也有其他事情在发生着……

……

首先就是黎河,在八月份的院试中成功考取了秀才,虽然在黎池‘解元举人‘的光环之下,不是那么显眼。

可黎河身上到底是有实实在在的秀才功名,虽不是廪生秀才,不能为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作保从而赚取外快,也没有朝廷出钱米供养,但‘免田赋八十亩、免徭役两人‘的特权却是有的。

更何况黎家还有‘连中四元‘的黎和周,浯阳的人更是认为他八成就是一个进士了。未来进士的兄长,家里其他兄弟除了老四黎海还看不出来外,其他的看着也都是有出息的。

这样的黎河,在相亲市场上,那真是抢手得很!本人有出息是秀才,兄弟更有出息,还家庭和睦,不知是多少姑娘的理想郎君。

当然,如此理想的郎君,一般的农家姑娘也就配不上了。不说什么门户、家财之类的,考虑到黎家以后的前景,黎家孙辈娶进来的妻子,至少要识得几个字,性情要温和聪慧。

若是娶进来一个大字不识、粗鄙蠢笨的,说不得一不小心就能给家中招惹来祸事。虽现在家中黎池还只是举人想这些还早,但现在看来可能明年黎家就是进士之家了,万一因为家人行事不当而影响黎池的前程……

黎江娶的是邻村私塾先生的女儿李氏,虽然现在还只给黎家生养了一个女儿,可家里人对她还是很满意的。一是家里还只有黎燚这一个重孙辈儿的,也只有她一个女孩,家里人也不像他人想的那样嫌弃她是个女娃,反而很喜欢她。

二是李氏的教养很好,她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将她教得很好,识文断字,性情大方温和,友爱兄弟。李氏现在就成了黎家孙辈媳妇儿的标准了。

然后猝不及防的,黎河从县城见同年好友回来之后,就向家中长辈提出了请媒人的请求。

在了解清楚后才知道,黎河是看上了他去拜访的,同年好友秦善的妹妹。

黎河的同年秦善也是秀才,且还比黎河考得好,是廪生秀才。黎河与秦善又是好友,也比较了解秦家。

根据黎河的讲述,又多方打探,得知秦家世代居于浯阳县城,虽人口单薄,不及黎家这样家口兴旺,可难得的是没有养歪的后人。

这样的秦家家风自然也很是清正,没有传出过什么腌臜事来,与邻里亲朋间也相处和睦。女儿藏于闺阁,无法得知她详细的品貌,也不好无礼地去打探,但这样人家养出来的女儿,想必也差不到哪去。

更何况既然是黎河自己说看中了人家小姐,想必也是与她见过一面的,至少样貌上不会差到哪儿去。

于是,黎家依旧请了村中善于牵线拉媒的妇人作媒人,前去县城的秦家说亲。

黎河的这桩亲事很顺利地就定了下来,之后的三书六礼也有条不紊地在走着。

……

同时黎湖也终于靠抄书,自己挣满了十两银子,然后开始在县城之间来回奔波,找合适的地方开设私塾。

不过在黎池察觉到三堂哥预备开设私塾的地方,都集中在县城北方那一片,几乎能围出一个圈时,黎池终于在全家人面前戳破了他的心思。

其实黎池在乡试前说看破黎湖有中意的女子,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既然黎湖的心思被戳破,家里人又了解了他中意的女子的情况后,也就咬咬牙请媒人前去提了亲。

为何说黎家是咬牙前去提亲呢?只因女方孙家,是浯阳县内小有名气的人家,算是士绅之家吧。

孙家故逝的老太爷即女方的曾祖父是举人老爷,虽没做官,但有举人功名加身,又经营有方,愣是挣出了一份有千亩田地的家业。

相比起来黎家就显得家业单薄了。

不过黎家后代有出息啊,虽然黎湖本人只是童生功名,且看样子他这辈子也就满足于这个功名了,但奈何他族人众多、兄弟出息啊。

相比浯阳的其他人,出过举人的孙家更明白黎池‘连中四元‘的分量。不出意外,黎池这个乡试解元开年后稳稳的就是进士了。若是再想得大胆点,若是会试又考取了‘会元‘……

六元及第,也不是不敢想象的了……

于是在黎家上门提亲时,孙家也没将话说死,态度有些模棱两可。

媒人回来之后,把话传到了。

在一次晚饭时,黎池提议让黎湖不要租房办私塾了,干脆大气地买上一座两进或三进的宅院,到时候前后院分开,前院办私塾,后院自住。若是买不着合适的,自己买地建一座也行。

黎家与孙家相比,家财确实逊色不少。那想求得人家的女儿,就要表现出一定的诚意。比如,为黎湖在县城购置一处房产,在县城开设私塾,这样至少能确保人家女儿吃住无忧。

可如此一来,就要由公中支出一大笔钱了。他们家里虽然兄弟和睦,但嫌隙就起于这些‘厚此薄彼‘的事情里……

于是黎池又提议,二堂哥黎河也即将成家,那给他也在县城里买一座或建一座宅院。

不过黎河拒绝了在县城买房或建房的建议。说他决定就住在村里,以后若是在科举上能更进一步那就再说。若不能,他决定从黎槿手中接过族学先生的担子,就在村里教族中幼童。

于是黎池转而建议,科举的事不在一朝一夕,可他成家的事就在眼前了,新房的事要赶紧解决。那就像大堂哥黎江一样,在村里建一座房子吧。

黎江娶妻时家中出钱给建了青砖黛瓦的新房,那后面的弟弟娶妻时自然也要比照着来,因此给黎河起新房、给黎湖置新房也是正常的。

只是黎湖因为想求的是孙家的女儿,这新房要更好才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况不同,难不成还能死抠着每个兄弟娶妻都用一样的银钱吗?

一家人之间,不能这样一分一厘地计算得精确。家人间要公平对待,却不能过于追求绝对公平,不然这家或许也就被计算得没有家的味道了。

黎河和黎湖的这两笔置办新房的银钱,是肯定要从公中支出的。只是,现在这公中的银钱,几乎都是别人恭贺黎池喜中解元送的礼金……

于是,黎家人都沉默了。

黎池既然都提出来给二堂哥和三堂哥置办新房的事了,自然也早就想过银钱的问题。

最后黎池亲自出口说,将家中收到的礼金,用于给两个堂哥置办新房、准备聘礼等。

在伯伯、伯母和堂哥们的推辞下,黎池又说既然他们现在是一家人,就不用分得那么清楚,也许每个人对家里的贡献大小上会有所不同,但都在努力为家中做贡献就很好了。

最终一家之主黎镖,欣慰地表扬过黎池之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当然,那用以黎池上京赶考的一千两银票,那是绝对要好好地留着的。

过了几天,家里花了三百五十两银子,在县城给黎湖买了一座三进的院子。

然后媒人二次登孙家门时,孙家就同意了这门亲事。三书六礼的流程礼仪,也有条不紊地走了起来……

之后,黎湖也开始忙于改建院子,开办他的私塾。

黎河的新房也选好址,破土动工了。

至于动用恭贺黎池中举的礼金,给两个堂哥用来置房娶亲这件事,该如何说呢……是理所当然的。

这甚至都说不上黎池‘圣父‘与否。黎家并未分家,既未分家,何来私产?那些礼金也就算不上是黎池的,只是因为黎家人的品性尚算端正,这才会觉得花用那礼金不好意思。

可若是被这些事困扰过久,黎家人还会一直坚持不用礼金吗?

不会的。他们最后会心怀愧疚地花用,或许时日久了,甚至是心安理得地花用。这就是人性。

黎池深知这一点,既然如此,那他何不主动提出来呢这样既有利于家庭和谐,还会让家人感念他的大方。

其实这事,跟黎池前世社会里的一种情况很相似。家中学生高考完后办‘升学酒‘,那这酒席时收的礼金该如何花用?

与黎池前世同龄的或比他小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会遇到这种难题,反正最后都是用到他们身上。但也有不是家中独生子女的,将‘升学酒‘接的礼金用到兄弟姐妹身上的比比皆是。

……

黎池在年前的备考期间,二堂哥和三堂哥的亲事已经定下来。至于四堂哥黎海……家中也是拿他没办法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