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2 / 2)
顾蒲月想了想,问道:“是不是郑昭容的弟弟?我记得阴城大长公主对他很看重。啊——我想起来了,我还见过他。当年在普济寺……”
她扫了眼坐在马车里好奇地竖起耳朵的三个孩子,明智地没有说下去。如果顾蒲月没有记错的话,当年阴城大长公主还想撮合嘉兰和郑宣行来着。
嘉兰也想到了往事,只不过,她回味的是曾经无忧无虑,嬉笑怒骂大可随心的豆蔻年华。
“他如今是大理寺卿,也是皇上指派的特使,前来查案。”嘉兰解释道。
顾蒲月短促地笑了一声:“我听说那个案子结案了很久,这特使来得可真够慢的。”
“定北不是每件事都能上报的。”嘉兰声音低沉了下去:“总算能给孩子们一个交代了。”
朝中爆出这件事的人,怕是以为定北已经忘了这个案子,能把这个案子爆出来,乃是因为万事尽在他们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究竟是他们利用了定北,还是定北利用了他们,谁又说得清呢?
顾蒲月点了点头,慨叹一声:“我虽没经历过,听你们三言两语,都已经觉得脊背发寒了。唉,惟愿死者往生,来世无忧吧。”
这句话,玉风和守锋都没听太懂,嘉菊却听懂了。
嘉菊的眼眶红通通的,咬着嘴唇,没有说话——他们是先祭拜了蒋家的牌位,才来娘子村的。
嘉兰爱怜地摸了摸嘉菊的头,温声道:“一会儿二姐姐给你们安排一间上房,你就带着风姐儿和锋哥儿在里头吃饭。”
“那我要吃红烧狮子头!”锋哥儿听懂了“吃饭”两个字,立刻道。风姐儿吐了吐舌头,嫌弃道:“那味道好重的。我想吃笋炒肉!春笋可好吃了。”
“去求你们小姨姨,让小姨姨看着点。”嘉兰又吩咐了夏团几句,让夏团去照顾孩子们,然后嘉兰才坐进与郑宣行会面的厢房。
*
郑宣行是和善仁一起进的团圆楼。因为善仁是被抬上来的,所以他们上来时阵势还挺大。
顾蒲月一见到善仁,立刻就心疼地过去推轮椅,嘘寒问暖。
善仁跟顾蒲月说了几句话,尔后歉疚地对郑宣行道:“方才有劳郑大人了。”
郑宣行连忙摆手:“不碍事,原是我叨扰了。”
“谈何叨扰呢。”善仁连连摆手道:“若是早知郑大人已经到了,我早就上门邀请了。”
郑宣行推辞道:“我还没去府衙,蒋大哥自是不得而知。”他顿了顿,又问道:“今日蒋大哥似乎没来娘子村,不知是如何知道我来了的呢?”
听到郑宣行此问,善仁笑道:“舍妹还记得郑大人,认了出来。”
嘉兰在他们二人说话时,一直默默地侧耳倾听,目光偶尔扫过唐启朝。她听了这话,也笑道:“在都城也有过几面之缘。我跟郑大人的夫人倒是更为相熟,不知尊夫人可好?”
郑宣行的夫人是舞阳郡主。郑宣行显然也知道嘉兰口中的“相熟”是什么概念。
郑宣行一默,勉强点了点头:“尚可。只是身子不太好。”
嘉兰即刻道:“养着就好了。我这儿有个滋养的方子,若是郑大人不嫌弃,就当我随给尊夫人的礼了。您看我大哥,现在虽瞧着还有几分体虚,但吃了那个方子,已比早先好太多了。”
嘉兰顿了顿,又道:“您也可在团圆楼多点几次药膳。其中那道大补汤,就是这方子改良做出来的。”
顾蒲月也点头道:“二妹妹所言极是。这团圆楼里诸多美食,跟都城不太一样,您多尝尝。”
听她二人一唱一和,倒像是在推售团圆楼的菜品。唐启朝不由皱起了眉头,郑宣行倒是看向顾蒲月道:“原来如此,那我定然要好好尝尝。这么想来,蒋大奶奶的弟弟顾九公子游学四方,也得尝遍各地美食了。”
顾蒲月心里一咯噔,无奈地笑道:“那孩子只顾着读书,谁知他尝了哪儿的美食呢。”
嘉兰笑着接道:“嫂子说得是,九郎最沉得下心来。”她看着郑宣行,大大方方道:“不瞒你们说,先前九郎和阿昉和一位先生同路。那先生自称是位厉害的大家,阿昉半点儿都不信。倒是九郎信了大半,与那先生同行了好长一段路呢。”
郑宣行眸中闪过一丝光亮,问道:“可是萧大家?”
嘉兰惊讶道:“是了,就是萧大家。怎么,郑大人也知道?”
肖夫子在出定北以前,从来没有在人前暴露过自己的身份。直到到了襄平城,他才自称“萧大家”。
嘉兰说的话半真半假,郑宣行就算查出来肖夫子时常出入护国城也无所谓,众人都知道肖夫子是萧奶奶的先生,也教出了几位考上进士的弟子,教过慈幼院,就是没教过萧肃政。
郑宣行颔首道:“萧大家来了都城文园,风头正盛。不过都城的事,就算传到定北来,许也要一会儿了。”
善仁遗憾道:“正是如此。往时故旧,也因此都断了联系。”
嘉兰便笑:“这一回,正好一解大哥此忧。您跟郑大人好生吃喝,我跟嫂子先去看着孩子们。”
嘉兰说着,这才同顾蒲月一齐告辞。
直到离远了郑宣行他们所在的厢房,顾蒲月才低低地吐了口气:“跟这些人说话,真累啊……”
※※※※※※※※※※※※※※※※※※※※
《修真建筑师》正式改名《图她一颗真心》啦!
今天在疯狂地完善世界观,我的手蠢蠢欲动!
不过真的好舍不得《将门三姝》啊……
且写且珍惜,且看且珍惜。
——
【米丫头】:当初嘉兰送别肖夫子的时候,跟着爷爷来举行送别仪式的小姑娘。
【平安枝】:就是英雄木的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