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工作(2 / 2)
当年宁声涛曾经到过这所中学,他是陪着自己的父亲到学校送一本叫做《宁坚百科全书》的工具书的,这本书是宁原基作为副主编参与市委宣传部编辑制作的一部介绍宁坚所有方面的工具类书籍。因为学校也在工具书的教育板块出现,因此宁声涛陪着父亲亲自送书到学校,为什么要亲自送呢?因为每送一本书有10元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政府工作也外包给市场主体,比如这本书的编辑,出资方就不是政府而是私人老板。为了减少国家财政拮据所造成的困难,当时很多本应该由财政出钱的事情都交给市场出资,然后一定程度的让出资者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
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确实应该做,可确实没有钱,没办法,没钱也要办,那就找市场;二是提高效率和资金利用率,因为市场是特别讲究投资回报讲究投资收益的,私人资金的注入可以尽快的把政府想办却没钱办的事情办起来,而且还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不但办得快,而且节约钱。
当然,政府要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弊端。市场是残酷的,也没有所谓“道德”,是以盈利和剩余价值为唯一目标的,一些容易盈利的项目市场就比较容易接受,一些恐怕很难盈利的项目市场就不会去做,而不是看这个项目真正的价值。加之市场经济初期,法制不算完善,很难说当政府和市场成为合作伙伴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恶劣情形。
宁身涛当然说过一句狠话:“这个地方我今后一辈子都不会再来了!”
也许就是这句话,宁声涛就来了十四年。
由于莲吉中学所在距离刚刚合适,正合了父母的意思,于是宁声涛没等到其他单位的电话通知就在母亲的强迫下赶紧和学校的领导签订了人事合同,把自己“卖”给了学校。
为什么说刚刚好呢?
包桂兰在出发前上一次厕所,然后乘坐城市公交乡镇线的公交大巴到达莲吉镇,接着就可以再上一次厕所,这不是刚刚好吗?
如果要选择农村学校,宁声涛其实更喜欢另外一所叫做古林的中学,不过古林到宁坚有35公里远,公交车需要一小时又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不像莲吉,只用四十分钟到五十分钟。
其实,莲吉中学是名校,至少曾经是宁坚著名的农村乡镇中学,曾经非常辉煌,不过当宁声涛投怀送抱的时候已经开始走上下行通道。古林中学则相反,原本没有任何名气,最近五年才开始冒出头来,校长甚至还得到过省级优秀校长的荣誉。
宁声涛没去百明中学,是因为距离宁坚太近,他如果去了肯定是每天都必须回家,甚至中学一放学回到寝室或者出租屋,父母说不定真在里面等着他;宁声涛没去古林中学,那是因为中途母亲一定要麻烦司机找个厕所,很麻烦;宁声涛去了莲吉中学,那是自己觉得唯一能够争取到的距离家最远的而父母同意的学校。
一开始,宁声涛的工作就不是一种心安理得、心平气和的奉献或者追求,而是一种斗争。
开学第一天,作为学校新教师中学历最高,大学最有名的本科生代表,他也成为新教师代表发言。他用日语开头,法语结尾,用普通话考试91分的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发言。
这可能是莲吉中学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著名的“演讲”。
整个文章行云流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一度激发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教师的激情。
分班之后,高一年级其他班的同学纷纷都不按照学校的安排,要挤进宁声涛做班主任的班级,以致于他的班级教室根本装不下,其他五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对他颇有微词。
很不错,接着开学演讲的东风,宁声涛开始了自己寻找理想、追求梦想、依托幻想的日子。放弃了文家的平台,被迫放弃了渝州、三江、海口等大城市的机会,宁声涛如同翅膀浸湿的雏鸟,能飞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