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还在办学(2 / 2)
“就是,要打个桌子柜子啥的,内务司多的是能工巧匠,外面随便叫个小工,也就百多钱一天,真是烧得慌!”
……
巫明丽很坚决,这些学塾,很快就择定地址,整修房舍,对外招募学生和师父。
但是眼光长远的人,也颇有那么几个,比如亲手参与建立信行私塾的韩胜子,他对信行私塾培养的学生望眼欲穿。
未来二三十年,要完成清丈天下田亩人口、厘定新税赋制度的任务,如果有那么一百个能算账、会抓漏洞、擅长查账的麾下随从,事情会好办得多。
京城东郊,扎堆的纺织作坊,也对商局私塾的学生翘首以盼。谁家不想把纺织机再提升提升,抢头茬出新货、压成本?工匠根本不够用的,懂纺织机和机械原理的工头更是重金难求。求到胡豫门下想拜师的人家不知凡几。
大雍信行自家的作坊更是蠢蠢欲动,自从来了三个绝擅做新式图案、还会画西洋画儿、会配染布颜色的女织工,大雍信行的布一跃成为大雍最好脱手的布。
他们弄的顶工“朱紫花”,就连大雍人也非常喜欢,一匹布价高达三百七十两余,经海商转手,据说在佛纳斯国价值更要翻十倍有余,佛纳斯的王太后还想用百倍价将这个花型颜色买断。
这都是快人一步、比人新鲜的优势带来的好结果,他们吃了头茬,尝到甜头,更有动力。
李琚那边就更不用提,那个格物私塾基本上就是为他开的,预计三年内的学生,都被李琚包圆了。
巫明丽搜罗的学生,都是无力、无心或无才走科举仕途的人,以贫苦子弟和“山水闲人”“旁支庶孽”居多,因为这样的人并不算特别多,各个学塾都有不少空位。
巫明丽于是“本着不要浪费”的道理,再延揽养生堂等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寡女子入学,和女子学塾的全科不一样,这些私塾教更偏门一些。女子学塾那边的小喜等两个女学生,已经定下了将来的学习方向,小喜奔着账房去了,于是也编到信行私塾读书;有一个叫万儿的姑娘想学木工,被一杆子支到格物私塾。剩下几个,只想读书认字明白道理,算账、经营,也只管学到一家之内,或有余力者,再学一点诗词,便继续留在永安女子学塾读书。
各个私塾,只要有女学生,就开女子班。男女师生进出学塾不走同一个门,女学生读书时穿男装,与男学生隔以竹、绵,配妇人监督、看护,俨然两个天地。
再古板的人也只能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违礼法”之类的话,对学塾本身却挑不出错来,当然,也可能是不敢挑错。这些老古板,别的学问也罢了,对谁能惹谁不能惹这门学问,总是做得特别好。
各个学塾都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有遇到阻力,但不多,巫明丽想干,有钱干,皇帝陛下默许——江南的大户在他们俩离开的一个月里就把手伸到钱庄商局,将来不可能不生事,总得有足够的人去查账吧!这事儿就成了。
时间到了七月,王府为迎接两位新女眷忙碌着,青深的侧妃册封典礼也会在新人入府同一天举行。
礼部官员、内务司官员、内侍、宫人早早就和李琚、巫明丽确认,新人在哪里下车、入门、拜见尊长,礼成后迎往何处,嫁妆放在哪里,李琚先去哪里再去哪里,等等等等。
两位新人的嫁妆破格由内务司置办,说是嫁妆,更多的是给信王府的奖赏,所以除了首饰头面、绸缎布匹、家具器物以及她们俩家里准备的添妆,其他的产业、现银、契书,都直接入公账。
算总数,新娘子的嫁妆,比巫明丽当年的少了大约一半,但依然很阔气。
毕多仪家给了很多田产,杨守真虽然自己手上没什么钱,但是自从她被赐婚后,徐国公府对她反而好了起来,特别是姑母,指望她带挈带挈表弟们,于是徐家颇给她添了些田庄,又有她故乡祖田的田契和许多杨大儒的藏书,只看一本本藏书的名录,足可使人垂涎三尺。
同一天受册封的青深拥有的就少了,内务司没有给她嫁妆,因为她早就事实嫁入了王府,这次只是补办册封而已。
三人行,一人落寞。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