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长安米贵(2 / 2)
钱家人才济济,姻亲众多,蜀王南下赈灾后,钱家更是精准拿住时机,一跃成为江南豪族之首,他们不是没有那样的能耐,却就是没有登阁拜相的人,总不能是他们不想吧——真的不想就不会送钱淑妃入宫了!钱淑妃入宫时才二十,那时候的皇帝都五十几了。
一定有什么地方被她遗漏了。
巫明丽仔细回想钱淑妃的生平,钱淑妃为人极其谨慎,轻易拿不住她的错处和话柄,不过她并不沉默寡言,反而是个话唠子。
她最常提到的人是谁,遗憾是什么,她家里有什么奇人异事?
半晌,巫明丽没有太大把握地写下了两个名字。
一个是钱淑妃说一手一足照顾她长大的寡嫂,费氏,说是小户人家出身的女子,嫁到钱家后却深得上下喜欢,寡居后,费氏受钱家老太爷的嘱咐教导小姑和侄女儿。教了些什么,巫明丽不知道,肯定不是女德女戒女红针黹。据钱淑妃说,她和费氏关系极好,钱淑妃在备嫁第三个未婚夫时,曾经恳请将费氏一起陪嫁去,好侍奉费氏晚年。
一个是曾经在钱家教书,信奉有教无类,不仅认真教男丁,也认真教女子的跛脚先生李通。据说他因跛足的缘故不能出仕,深以为憾,膝下又没个子女,便将东家的孩子当自家的亲传弟子一般对待,钱淑妃对这位李先生非常敬服。
总之可以托弟弟先看看,趁着现在钱家还只是中等门第,总有机会的。
把思路调整到那些无法出仕的人身上之后,巫明丽思路豁然开朗。
没有出仕的人一般声名不显,巫明丽上辈子没听说过他们,这都不要紧,让巫小弟游学时把各地方的文集送到京城来,巫明丽从里面选一选,应该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这封信写了很久,巫明丽把信交给徐嬷嬷拿去送走,恰好就收到了巫太太送来的信,说是巫家学院今年新收的学生都在了,各品性如何如何,请巫明丽斟酌着征召。
巫明丽打开名册直奔琼州的学生,果然看到了那个最擅长钻营的白眼狼。
今年他才二十一,抛下妻子进京赶考,却宣称自己并未成亲。而后他考中了,立刻娶了翰林院编修的女儿,借巫山长的裙带影响和岳家的势力,官途无比顺畅。
巫明丽记下了这个名字。
琼州还有一个举子附学巫家书院,巫明丽没有太大的印象,但看巫太太的附注,这个举子是农家子弟。
巫明丽在这个人的名字上也圈了一下。
她需要琼州的土产,地瓜,又叫番薯,就是这几年在琼州开始种植的,未来大概过了三十多年开始推广。
它不能替代主食,却是荒年救命的东西。
平时烤着吃,晒干了吃,或者蒸熟了打成泥放在牛羊乳里,都香甜可口,至少巫明丽和李琚是爱吃的。
巫明丽顺便才过了一下其他学生的名单,没有惊喜,江南的士子只有两三个,都是贫门出身的。江南的豪门大户不需要附学巫家,江南的书院比京城的强出太多了,即便进京,也有其他书院可选,比如素有京城第一书院之称的仁明书院,那是老王家几百年的基业,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且有真正的名和义,巫家书院根本没法儿和仁明比。仁明山长的女儿做了皇妃,书院还是那个书院,巫明丽做了皇妃,巫山长就成了外戚,巫家的士子也成了裙带臣,这就是最直观区别。
巫明丽将两个琼州士子的名字写进自己的日程计划里。
白眼狼的安排晚一点,在除夕。巫明丽已经想好怎么对付他了。
寒门举子那个,巫明丽当场写信,请巫山长向这位士子询问地瓜,他家有没有耕种,能不能卖一点秧苗给书院,还有地瓜的产量几何,口味几何。
巫明丽相信她爹一定懂。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